1948年11月6日,这一天将永载于史册,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一天,淮海战役正式拉开了帷幕,决定了两军交战双方的未来命运。华东野战军在这场战役中采取了多方位的战略部署,旨在针对黄百韬将军指挥的第七兵团,发起一场猛烈而精准的进攻。这支军队所在地——新安镇,成为了冲突的焦点。然而,战事的迹象似乎提前被敌人察觉,他们果断策划从新安镇撤退至徐州,试图避开即将到来的攻击。于是,在淮海战役初期的几天内,战场局势如同一场激烈的追逐战,一方竭尽全力要捕捉敌人,而另一方则拼命逃离,形成了紧张的对抗局面。华东野战军能否成功围歼黄百韬第七兵团,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淮海战役的胜负,进而影响战后局势的走向。
在这一历史时刻,华东野战军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战略,对沿陇海铁路撤退的敌军进行高效的追击与封锁。一方面,华东野战军的第一纵队和第九纵队化身为勇猛的追击手,如同猎豹一般,迅速向敌军发起冲击。与此同时,华东野战军的第七纵队、第十纵队和第十三纵队则担任起了封堵任务,展开严密的阵地防守。根据作战计划,这三支精锐的纵队必须越过敌军的第三绥靖区,以阻止敌人成功撤退。然而,正当华东野战军全力以赴之际,在战役的第三天,令人意外的变故悄然发生。第三绥靖区的副司令员张克侠与何基沣选择了起义,将敌军的防线撕裂,为华东野战军的纵队南下开辟了通道。
展开剩余54%这一突如其来的局势变化,为华东野战军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令第七、第十和第十三纵队得以迅速南下,直逼敌军的退路。他们在黄百韬第七兵团之前,迅速插入到徐州与碾庄之间的宿羊山和八义集一线。出乎意料的是,黄百韬兵团属下的第100军第44师恰好在此时也到达了曹八集,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战,最终我军成功歼灭了敌军第44师。这一胜利尽管规模较小,但却具有不可小觑的战略意义。通过这场战斗,我军切断了碾庄与徐州之间的联系,有效地将黄百韬兵团与敌人进行了隔离,为随后的作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为逐步围歼敌军铺平了道路。
在这场重要的战役中,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的指挥官是成钧,他来自于湖北的石首,经历丰富,在多个战役中表现出色,例如著名的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为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1955年,成钧获得了中将军衔,成为一位名将。而担任第十纵队司令员的宋时轮,出生于湖南醴陵,他不仅指挥了著名的徐东阻击战,还参与了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等重大事件。在同一年,他也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至于第十三纵队的指挥官周志坚,来自湖北大悟,在随后的战斗中,他同样参与了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及厦门战役等,1955年同样荣获中将。成钧、宋时轮和周志坚这三位杰出的指挥官在淮海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战争与历史的新篇章。
发布于:天津市双悦网配资-股票如何做杠杆-在线炒股杠杆-我要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