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的那几年,白俄罗斯的街头很难让人联想到今天的明斯克。连面包都要排长队,工资拖欠,货币像废纸。卢卡申科在这样的废墟上走马上任,至今还记得那段苦日子背后的关键一环——没听中国的建议和经验。这不是某种偶然遗憾,而是他从苦头里吃出的体会。几十年后他说:“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没听中国的建议和经验。”
苏联80年代末,国家就像病入膏肓的老人。计划经济失灵,民族矛盾又像打开盖子的锅,呼啦啦冒了出来。年轻的卢卡申科察觉到,中国搞改革开放,经济向上走,社会还稳定着。他想,苏联要是也慢慢来,不至于这么乱。但在议会里这个念头就被封杀,说难听点,没人觉得中国路能救苏联面子。
可惜,时代终究没选卢卡申科那边。1991年苏联轰然倒下,一地鸡毛。白俄罗斯和一众加盟共和国,立刻被现实打得找不着北。卢卡申科描述九十年代初的明斯克:通胀两千个百分点,商店货架像黑夜一样空,工厂停摆,生活掉进深渊。
如果当时听中国的话,也许命运没这么难。那会儿中国的高楼还没建起来,但上海港口已经热火朝天。1994年,卢卡申科上台。1995年,他第一次去中国,看见蓬勃的北京和上海,回过头就想着白俄罗斯怎么也能沾点中国的好运气。
但白俄罗斯家底太薄,想学中国,一脚油门踩不动。特别是2006年,欧盟制裁雪上加霜,连北门都堵死了。卢卡申科想明白了,只靠俄罗斯肯定不行,要想熬过去,必须有新路子。他把目光彻底放在中国上——这不仅是经济选择,也是现实生存。
乌克兰危机是个分水岭。2014年,俄罗斯和西方彻底闹掰,白俄罗斯立刻成了夹心饼干。大家都知道,和中国的合作不能再犹豫,当年12月底就和中方在北京签新协议,“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下子成为白俄罗斯的新出路。
说到中白工业园,这可是明斯克近几十年最有分量的国际项目。9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大量中企进驻,新工厂、新设备让拖拉机、汽车零部件生产线重启。谁能想到,曾经熄火的工厂如今又热气腾腾?中方提供超过6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近30个项目让白俄罗斯基础设施换了新颜,高速路、电站、工业园区全都动了起来。
2016年,卢卡申科再访中国。那一次,两国的合作进一步升级为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以后,白俄罗斯对华出口持续上涨,2018年出口增长33.4%,钾肥、乳制品进了中国家庭,木材也一路卖到大洋彼岸。中欧班列成为白俄罗斯最稳定的运输动脉,赚了过境费,稳住了外汇。
明斯克拖拉机厂是经典案例。厂子原来快变博物馆,在中国的技术引进下,生产线现代化,产品出口亚洲、非洲。白俄工人不再哀叹“铁饭碗”碎了,而是在想怎么拿更高薪。
中白合作一路走高,到2023年,工业园区产值增长20%,60多家企业落户其中,电子、机械、化工一应俱全。卢卡申科多次视察,每次都说,这是白俄罗斯经济复苏的希望。而工人最清楚,能准时发工资,比外头西式自由更让人踏实。
俄乌冲突后,白俄罗斯面临的压力又升级了。西方的制裁一波波,卢卡申科得在夹缝里活。他清楚单靠挣面子没用,必须紧紧抱住中国的机会。2023年2月28日到3月2日,卢卡申科第十三次访华,正赶上俄乌炮火,他直接跟中国要技术、要项目,还把小儿子送到北京读书,目的是将来赶上国家合作的步伐。
两国又签下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协议。卢卡申科亲口说,中国支持是白俄罗斯经济复苏的关键。这种表态,在当前形势下,无疑是把未来的赌注压在东方。这次工业园内产值涨了20%,上海超市的白俄罗斯奶,成了不少中国家庭的新宠。
白俄罗斯国内也不是一点杂音没有。有人担心靠中国多了,自主性会不会丢;西方媒体更毒舌,说卢卡申科就是被“制裁赶去抱中国大腿”。但这种说法其实有点自欺欺人,毕竟西方给不了发展机会,能让货架不空、工厂不停、电力不熄的选择,卢卡申科算盘里一清二楚。
所以,“中国强,则白俄罗斯强”这句大白话,不只是噱头,是白俄罗斯现实中的底色,也是对未来的真正希望。你说他选错了吗?至少工厂开了、工人有活、城市有烟火气,这就是现实的标准答案。
历史为什么如此吊诡?当年一句中国经验被视为笑谈,苏联摸爬滚打全盘西化,结果国家碎了,后悔话才说出口。现在,亲中路线成了撑起白俄罗斯经济和政权的大梁。政治博弈讲究认清形势、抓住机会,卢卡申科这些年可没白活。
未来的路还在继续,不确定的地方太多。但谁能否认,白俄罗斯背靠中国这棵大树,比起孤身挨罚,至少多了一份选择?国际政治向来不是道德高地,而是现实的生存博弈,活下去,总比面子要紧。
#致伟大胜利#
双悦网配资-股票如何做杠杆-在线炒股杠杆-我要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